今天其實不用帶課本的說...
www.TED.com
www.teachertube.com
今天介紹了這兩個網站
老師要我們去關於internet找影片
我找的是 "教你怎麼設定IE和firewall"
網址在這~ http://www.teachertube.com/viewVideo.php?video_id=95236&title=Setting_Internet_Explorer_and_firewall
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
第十四堂計概課 99.5.27
今天教的是ch.9電腦網路
*網路的類型有:區域網路(LAN)、廣域網路(WAN)、都會網路(MAN)、互聯網(internet)、無線網路
*OSI參考模型包含七個層次:
(1)應用層 (application layer)
(2)表達層 (presentation layer)
(3)會議層 (session layer)
(4)傳輸層 (transport layer)
(5)網路層 (network layer)
(6)連結層 (link layer)
(7)實體層 (physical layer)
關於這個部分,我們有玩一個小遊戲喔^0^
要分辨你抽到的卡片上寫的東西是屬於哪一層
還有...其中會議層的連線方式有三種:單工、半雙工、全雙工,這還挺好懂的^^
後來老師介紹了audacity和Slideshare
我try半天實在摸不出怎麼控制它一頁ppt播一段聲音 = =
而且都是英文真的很討厭> <
*網路的類型有:區域網路(LAN)、廣域網路(WAN)、都會網路(MAN)、互聯網(internet)、無線網路
*OSI參考模型包含七個層次:
(1)應用層 (application layer)
(2)表達層 (presentation layer)
(3)會議層 (session layer)
(4)傳輸層 (transport layer)
(5)網路層 (network layer)
(6)連結層 (link layer)
(7)實體層 (physical layer)
關於這個部分,我們有玩一個小遊戲喔^0^
要分辨你抽到的卡片上寫的東西是屬於哪一層
還有...其中會議層的連線方式有三種:單工、半雙工、全雙工,這還挺好懂的^^
後來老師介紹了audacity和Slideshare
我try半天實在摸不出怎麼控制它一頁ppt播一段聲音 = =
而且都是英文真的很討厭> <
第十二堂計概課 99.5.13
今天教的東西好硬體...感覺很難懂...
ch.7系統程式
*系統程式的類型:
(1)作業系統(OS)
(2)公用程式
(3)程式開發工具
(4)資料庫管理系統(DBMS)
*組譯程式(assembler):可將由組合語言撰寫出來的原始程式轉成目的碼,包含機器指令、資料值、項目的位址
*連結程式/載入程式:
將目的碼載入記憶體執行的過程:連結-->重新定址-->載入 ,所以需要用到連結&載入程式
*巨集處理程式:就是專門負責處理巨集的程式啦!
*編譯程式:
其工作分成三階段:分析程式-->剖析程式-->目的碼產生程式
*直譯程式:和編譯程式一樣會根據文法對原始程式進行語法分析&語意剖析,但不會產生目的碼,而是每翻譯一行敘述,就立刻執行該敘述。
*P-Code編譯程式:將由高階語言撰寫出來的程式轉換成中介形式,之後再進行翻譯與執行。
ch.8作業系統
*是介於應用程式和硬體之間的程式,負責處理程式的執行與管理各種軟硬體資源的存取。
*作業系統的元件:有記憶體管理元件、行程管理元件、檔案管理元件、磁碟管理元件、輸出入裝置管理元件、網路元件、系統安全元件
*記憶體管理的處理方式有"單一程式處理"與"多元程式處理",其中"多元程式處理"又有下列幾種:分割法、動態分割法、分頁法、分段法、虛擬記憶體、需求分頁法、需求分段法
*CPU排程演算法有四種:先來先做(FCFS)、最短的工作先做(SJF)、優先權 (Priority)、循環分配(RR)
ch.7系統程式
*系統程式的類型:
(1)作業系統(OS)
(2)公用程式
(3)程式開發工具
(4)資料庫管理系統(DBMS)
*組譯程式(assembler):可將由組合語言撰寫出來的原始程式轉成目的碼,包含機器指令、資料值、項目的位址
*連結程式/載入程式:
將目的碼載入記憶體執行的過程:連結-->重新定址-->載入 ,所以需要用到連結&載入程式
*巨集處理程式:就是專門負責處理巨集的程式啦!
*編譯程式:
其工作分成三階段:分析程式-->剖析程式-->目的碼產生程式
*直譯程式:和編譯程式一樣會根據文法對原始程式進行語法分析&語意剖析,但不會產生目的碼,而是每翻譯一行敘述,就立刻執行該敘述。
*P-Code編譯程式:將由高階語言撰寫出來的程式轉換成中介形式,之後再進行翻譯與執行。
ch.8作業系統
*是介於應用程式和硬體之間的程式,負責處理程式的執行與管理各種軟硬體資源的存取。
*作業系統的元件:有記憶體管理元件、行程管理元件、檔案管理元件、磁碟管理元件、輸出入裝置管理元件、網路元件、系統安全元件
*記憶體管理的處理方式有"單一程式處理"與"多元程式處理",其中"多元程式處理"又有下列幾種:分割法、動態分割法、分頁法、分段法、虛擬記憶體、需求分頁法、需求分段法
*CPU排程演算法有四種:先來先做(FCFS)、最短的工作先做(SJF)、優先權 (Priority)、循環分配(RR)
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
第十一堂計概課 99.5.6
今天期中考喔~
第一次用數位教學平台考試,
大家都"小心翼翼"的作答,
因為如果兩次不小心跳到別的視窗,你就byebye啦~
害我作答時小小緊張呢><
不過這還真是個聰明的設計啊,可以防止學生用網路作弊。
第一次用數位教學平台考試,
大家都"小心翼翼"的作答,
因為如果兩次不小心跳到別的視窗,你就byebye啦~
害我作答時小小緊張呢><
不過這還真是個聰明的設計啊,可以防止學生用網路作弊。
第十堂計概課 99.4.29
今天開始進入ch.15資料結構~
[陣列]
可存放多個資料(或稱"元素"),是透過"索引"來區分各個元素的。
[堆疊]
又稱為"後進先出串列"(LIFO list)
兩端分別為"頂端"&"底端"
推入(新增資料)--會堆在頂端之上,而成為新的頂端
彈出(刪除資料)--會從頂端開始刪
堆疊可應用於"運算式表示法轉換",在中序、前序、後序三種表示法之間做轉換:
*中序表示法(infix): a+b
*前序表示法(prefix): +ab
*後序表示法(postfix): ab+
[佇列]
又稱為"先進先出串列"(FIFO list)
兩端分別為"前端"&"後端"
新增資料--放入後端,而成為新的後端
刪除資料--從前端開始刪
接下來就是介紹到"樹"
常見的"二元樹"是每節點最多有兩的child的樹
其追蹤法有中序、前序、後序三種,和前面提到的表示法是相同的概念:
*中序追蹤(inorder trversal): L-root-R
*前序追蹤(preorder trversal): root-L-R
*後序追蹤(postorder trversal): L-R-root
而"二元搜尋樹"是一種特殊的二元樹,
它的左子樹的鍵必<其樹根的鍵,右子樹的鍵必>其樹根的鍵。
雖然在做這二元樹的題目時必須腦袋很清醒,
因為很容易小出槌XD
不過個人覺得它還挺好玩的呢~
[陣列]
可存放多個資料(或稱"元素"),是透過"索引"來區分各個元素的。
[堆疊]
又稱為"後進先出串列"(LIFO list)
兩端分別為"頂端"&"底端"
推入(新增資料)--會堆在頂端之上,而成為新的頂端
彈出(刪除資料)--會從頂端開始刪
堆疊可應用於"運算式表示法轉換",在中序、前序、後序三種表示法之間做轉換:
*中序表示法(infix): a+b
*前序表示法(prefix): +ab
*後序表示法(postfix): ab+
[佇列]
又稱為"先進先出串列"(FIFO list)
兩端分別為"前端"&"後端"
新增資料--放入後端,而成為新的後端
刪除資料--從前端開始刪
接下來就是介紹到"樹"
常見的"二元樹"是每節點最多有兩的child的樹
其追蹤法有中序、前序、後序三種,和前面提到的表示法是相同的概念:
*中序追蹤(inorder trversal): L-root-R
*前序追蹤(preorder trversal): root-L-R
*後序追蹤(postorder trversal): L-R-root
而"二元搜尋樹"是一種特殊的二元樹,
它的左子樹的鍵必<其樹根的鍵,右子樹的鍵必>其樹根的鍵。
雖然在做這二元樹的題目時必須腦袋很清醒,
因為很容易小出槌XD
不過個人覺得它還挺好玩的呢~
第九堂計概課 99.4.22
上次教積項之和,這次教和項之積! (喔 這是繞口令嗎@@)
其實兩者的解法很像,只有以下幾點差異:
其實兩者的解法很像,只有以下幾點差異:
- 積項之和框"1"; 和項之積框"0"
- 和項之積求出的值仍是所求之補數,故必須再轉換。例如: (X'Y'+XZ')'=(X+Y)(X'+Z)
然後還有講到任意數"d",它可以當作0或1看待,因此在簡化卡諾圖時你可視情況決定它的值。
接著老師教我們一個叫"labview"的軟體,
它其實就像是圖學的autocad,
是電工的電腦軟體喔~
不用鎖螺絲,直接用滑鼠接線,感覺很方便呢!
訂閱:
文章 (Atom)